关闭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着力发展现代农业 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2020-02-24 14:41:27    浏览:2    点赞:0 微信联系 收藏关注

 

  2013年2月,习总书记视察甘肃时作出“八个着力”重要指示,其中,就农业发展指出:“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陇南是传统农业大市,总书记的深情嘱托和殷切期望,既为陇南农业指明了科学发展的努力方向,更明确了奋斗目标。

  六年来,陇南紧紧围绕“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核心要求,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谋划现代农业发展,建设高标准农田、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深化农村改革……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速,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新动能得到了全面激发。

  本版组稿记者 韩县银


  2018年9月17日,游客在徽县大河店镇三泉村田园综合体拍照留念。本报记者 张帆 摄

  田园综合体:陇南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站在康县王坝镇何家庄村田园综合体的制高点,放眼望去,四周连片的田地里,栽植的各种经济作物成行成垄,随着山势的起伏,错落有致地排布着。

  “去年以来,何家庄村被列为全省首批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之一,自改革工作启动以来,何家庄村立足自身优势,转变发展方式,以‘三变’改革推动田园综合体发展。”王坝镇政府工作人员赵国栋介绍说。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是盘活乡村资源、富裕农民生活、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农业附加值的重要载体。2017年,“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

  “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这是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的初衷,何家庄村正在进行的,就是一场村民积极参与并实现增收致富的实践。

  何家庄村村民吴晓玲就是这场实践的受益者之一。“以前,家里人都外出打工挣钱,不少田地都荒了。”吴晓玲说,挣钱多少暂且不说,最主要的是走得远了照顾不上家里的老人。

  现在,吴晓玲除了把土地流转给公司,入股成为“股东”,自己还在公司上班,一个月能拿到将近2000元的工资。“我快50岁了,这个年龄,出去打工已经不好找工作。现在好了,家门口就可以就业,不用外出打工就能轻松挣钱。”吴晓玲笑着说道。

  “通过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实施,盘活了农村的集体资产和个人资产,创新了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形式和农民股份合作形式,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真正激发了村民参与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康县秀川乡村旅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石磊说,“三变”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

  “现在,公司的农业观光园、农事体验园具体片区正在栽植作物及苗木,农事体验园的制醋坊、豆腐坊、榨油坊、酿酒坊和磨面坊已经完成现场放线,即将施工建设。”石磊介绍说。

  目前,何家庄村依托康县秀川乡村旅游度假有限公司,已流转64户农户的土地168亩、林地152亩、房屋18间,农户以保底分红的模式参与“三变”改革。建成103亩陇之语农业观光园、18亩农事体验园,建成老家客栈、秀川艺坊各一处。

  按照《陇南市田园综合体建设发展规划》,未来三年,我市将陆续建成60个田园综合体,共同助力陇南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康县花桥村游人如织。本报通讯员 苟鹏泽 摄



  两当县张家乡美丽乡村建设全景。本报通讯员 颉成荫 摄

  扮靓美丽家园 催热“美丽经济”

  时下,走进陇南乡村,一处处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美不胜收的新农村引人注目,不仅外观美了,而且美在生态、美在风尚、美在情怀。

  “现在的农村,家家住进了新房,村村有文化广场,水、电、路、网设施齐备,文明和谐蔚然成风,农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村民们纷纷感叹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不断完善美丽乡村规划体系,采取政府引导、整合资源、群众自主、社会帮扶等多种方式,开展农村房屋建设和危房改造,建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民居、新农村示范长廊和示范村。

  在此基础上,陇南充分经营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催热“美丽经济”。

  过去的花桥村,是出了名的“穷沟沟”“烂泥沟”。

  2014年,康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花桥村被列为重点打造示范村。如今,花桥村已成为西北地区集乡村养生养老、田园观光、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培训及农特产品加工、展示、销售等产业链融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同时,康县大力发展全域乡村旅游,将全县作为“一个不要门票的生态旅游大景区”来打造,坚持全县350个村统一规划,分年建设,整体推进,以景点要求打造美丽乡村。

  不光是康县,陇南其他县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是方兴未艾,呈现出你追我赶的良好势头,众多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如繁花般在陇南大地竞相绽放。

  “我们村靠这153棵千年银杏树,一年四季游客不断,尤其是周末和节假日,平均一天要招待十多桌客人,一年下来,收入差不多10万元左右。”徽县嘉陵镇田河村“古树山庄”农家乐负责人杨世强自豪地说,现在来田河村游玩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旅游产业带给村民的收入也越来越高。

  “白马山寨越来越热闹了,民俗文化的魅力吸引来远近游客,来山寨体验的人越来越多了,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文县铁楼乡党委书记曹斌说。

  而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当地的农副产品也十分走俏,当地群众不仅吃上了“旅游饭”,当地的土特产也火了起来。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共打造国家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省级旅游扶贫试点村12个、市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65个。2018年1至5月份,全市乡村旅游共接待310.98万人,同比增长51.03%,乡村旅游收入7.76亿元,同比增长68.69%。


  电商促销礼县苹果。(资料图)

  “互联网+”

  让传统农业跳起“现代舞”

  全国人大代表梁倩娟所在的徽县水阳镇石滩村是一个偏远村落,曾经因为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村里虽然出产许多土特产,但却卖不出去,更谈不上卖个好价钱。村民们守着“珍宝”,过着穷日子是一种普遍现象。

  如何让山里的“宝贝”变成农民致富的“金钥匙”?2013年底,陇南提出“433”发展战略,把电子商务作为“三个集中突破”之首,明确通过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交通物流等条件,扬长避短,把优势资源与外面市场精准对接,通过打破信息流瓶颈带动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等要素聚集,改善产业集群规模小、实力弱和集约化程度低的状况,快速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方向既定。陇南上下迅速行动,狠抓落实,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协会运作、微媒助力“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短短几年间,全市先后开办网店14602家、微店10000多家,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118.28亿元,贫困群众人均增收710多元。

  梁倩娟也乘着全市发展电商的东风,实现了从普通的农家妇女到创业“女先锋”的华丽蜕变。如今,她开办的网店“陇上庄园”,年收入达45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300多户群众发展,其中包括100多户贫困户,她本人也因“电商”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电子商务让陇南众多的农特产品声名远播,曾经烂在地里没人要的东西,如今销往全国各地。”梁倩娟说道。

  不仅梁倩娟,康县兴源土特产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郑文山,也一样成了陇南电商发展的受益者。据郑文山介绍,康县兴源土特产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电子商务+特色产业+贫困户”的方式,将贫困户直接作为电商企业的供货商,仅2016年,销售贫困户农特产品120多吨,帮助76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也因此,康县兴源土特产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并荣获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新农民创业创新百佳成果奖”。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陇南突出绿色品牌、生态优势,开发适销网货产品1200多种,打造了武都花椒、成县核桃、礼县苹果、康县木耳、宕昌药膳、文县茶叶、两当土蜂蜜等一批知名网货品牌,引进培育了大樱桃、草莓、金银花、油牡丹等一大批适合网销的农特产品。

  今年“双11”,陇南的橄榄油、苹果、花椒、核桃等农特产品再次成为紧俏货,销售最好的花牛苹果,销售额达到了283万元;秒杀单品两当狼牙蜜,1分钟销售额50万元。

  辛勤耕耘必有回报。几年来,陇南的电商扶贫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发展,陇南也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首个电商扶贫示范市、第三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获得了“2015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2018年全国“十佳精准扶贫创新城市”称号。

  与此同时,陇南电商的快速发展,倒逼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激发了农村经济活力,大大提升了陇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